致力紀錄生活各階段體驗的音樂創作團體「想破頭」,原本預計在 2022 年中發行新專輯,但在創作的過程中,新的想法源源不絕地湧出。為能強化與完整說明新專輯的概念,決定將發行計畫延至年底,並於今年4月發行哲學概念性創作 EP《生之前,死之後》,以做為專輯的前導及暖場。
死活哲學觀
「死」,向來是華人文化中的忌諱;「生」,才是值得慶賀的事情。然而,在外在世界充斥著紛擾與焦慮的此刻,不知何時才能平息的疫情與戰爭,只讓人感到無力和厭煩,生命存有的意義也變得格外令人困惑。生就是一切的開始?死就是全然的結束?生、死是單向線性的狀態?抑或是無盡的迴圈?
「想破頭」特別針對「生之前、死之後」的神祕狀態發想,對心理和哲學文本進行多次的思考與反芻,藉著對「生命」、「我」與「愛」的探討,建構出獨特的「死活哲學觀」。讓聽者得以透過「生命中『不屬於活著(Live)』卻『又與人生(Life)緊密連結』」的角度,思索自己所隸屬的存有意涵,並探究何以人們總是「要死要活」或「半死半活」。在這種無法被描述的狀態裡,形體消逝後殘存的是意象或意念?若個體能有著足夠的感知,又將如何看待所謂的「自我」?
除了對於哲學概念的刻畫與延伸,「想破頭」這次也做出了幾個不同以往的嘗試。
情境式編曲的巧妙設計
在〈虛無〉與〈靈魂〉的編制上,皆採取單一段落的曲式。沒有主、副歌之分,卻又要營造出不同層次與氣氛,在編曲上需要格外的設計與巧思。團長 Van 原本就擅長建構讓人身歷其境的想像氛圍,以累積多年的「情境式音樂」創作功力,創造出獨特的歌曲場景,在配器及聲音處理上,加入了許多的空間感,更凸顯靈魂所處的飄渺與虛幻狀態。
直球對決的嘶喊唱腔
在〈混沌〉一曲中,「想破頭」的男女主唱嘗試以更具衝擊力的唱腔,將靈魂深處內最為混亂的思緒及疑惑,用力地嘶喊與掏空。兩位主唱交互激昂地飆歌,更增加這首歌既紊亂又迷離的感覺。值得一提的是,有別於一般人認定「抒情歌唱起來比較好哭」的印象,Van 居然在錄製這首聽來狂暴的歌曲時,默默地落下男兒淚,害 Jan 感到困惑不已。錄音結束向其探究原因,Van 表示可能是作品與內心深處產生了共鳴,激起靈魂的混沌感受。(謎之音:創作人的心思果然難懂啊!)
冷飯熱炒的全新視野
EP 中最後一首〈你是否願意去愛〉是以已發行的作品〈我願意去愛〉(收錄在想破頭 2019 年專輯《男聲女聲配》)發想,用不同的角度及思維重新改作。看似不一樣的論點,卻又得以互相呼應,兩首姊妹作可謂是「非人版」與「人類版」的相互輝映。
聆聽《生之前,死之後》所創造的氛圍,享受《生之前,死之後》所交織的感受。藉由生與死的探究,藉由生之前與死之後的探索,藉由意識與無意識的連結,你/妳將能重新思索-「我」的形塑與存有。
【關於想破頭音樂創作團體】
「想破頭」不是一個擁有傳統編制的樂團,也不是一個販賣顏值的演唱組合。
更精準地說,這是一個多年來皆採取「獨立創作」的雙人團體。無法被定義,也不想被定義。
團長 Van 一手打造與音樂相關的所有工程,涵蓋最原始的詞曲創作、樂器錄製、編曲、演唱及所有的後製程序。團員 Jan 則是包辦歌詞、企畫、宣傳及演唱等,某些工作內容因精進度不足,可能很快就會被團長給取代掉。
由於兩人喜愛的音樂風格多變,無論是冷到不行的另類音樂,或熱到不行的搖滾;琅琅上口的流行歌曲,或無人知曉的清新小品,都可能被列入無可取代的摯愛清單中。這種讓人難以捉摸的胃口,也造就其創作內容的多元性與豐富性。在「想破頭」的作品中,會聽到記憶點超強的大歌,也會聽到永遠都不流行的流行;會聽到對於各種關係的珍惜與探索,也會聽到對於生命歷程的感動與喟嘆。
正因為每首作品的初始概念皆出自生活體驗,這種真實又平凡的感受,帶來與聽者之間簡單又清晰的連結,總是能創造出「我不孤單」及「有人懂我」的幸福感。
如欲認識更多「想破頭音樂創作團體」,歡迎至官方平台《想破頭的狂想曲》。
文字/照片:街聲派歌 提供